信息来源:中国青年报
“中关村的企业已不满足"made in china",而是追求"made by china"。这种从‘中国制造’到‘中国创造’的转变,不仅表现在技术的自主创新上,还表现在产业标准的制定上。”说起中关村,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任冉齐十分自豪。
他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:中关村科技园区目前拥有1.7万家高新技术企业,在软件、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、新材料、环保和新能源等国家战略领域,保持着领先地位。不仅如此,据调查,中关村科技企业的主要技术来源,基本上是独立研发和合作研发的成果,只有14%的企业技术是通过引进。
对市场来说,“一流企业卖标准”是个规律,而我国企业在这方面还缺少国际话语权。但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企业已经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。大唐移动公司制定的TD?DSCDMA标准,已经成为世界3G标准之一,使我国在移动通信领域掌握了话语权。
2005年6月,联想等企业发起制定的闪联标准(1.0版),被正式颁布为国家推荐性行业标准,从而成为中国第一个“3C协同产业标准”。此外,还有一大批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在移动通信、信息化家电、下一代互联网、光盘存储、光电显示、数字电视等技术领域参与国内外标准制定,为中关村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打下基础。
目前,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牵头创制国际标准8项,国家标准98项。
“这里已经是中国最重要的技术创新基地,也是中国自主创新的高地。”任冉齐说,据不完全统计,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已研发、设计、生产了6个大类、2000多个品种的“中国芯”组群。园区承接的国家“863项目”占全国的25%,“973项目”占全国的36%。2000年以来,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,累计已达9项。2005年,园区企业申请专利4607项,占北京市当年专利申请量的1/5,其中发明专利3324件,超过北京市当年发明专利申请量的1/4。
在这一连串的数据背后,是一个又一个高科技企业不断创新的故事。
提起高性能计算机,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就是代表之一。从1993年的曙光一号问世,到2004年10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曙光4000A的成功,这家公司每次推出新产品,都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。2004年,曙光4000A进入全球计算机TOP500的前十名,打破了美国、日本对这个领域的垄断,我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制造10万亿次商品化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。
成立于1997年的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,如今在集装箱、车辆检查系统等领域大放异彩。在这个领域,目前只有中国、美国、德国拥有这一技术。值得一提的是,该公司的电子束灭菌安全系统,能杀灭邮件中的微生物,目前世界上已知的225种病菌和有害微生物都逃不过这个系统,而这项技术全世界只有同方威视公司拥有。全世界41个国家都在使用该公司的产品。
“离开世界一流的原创技术,‘中国创造’只是一句空谈。”中星微电子公司董事长邓中翰深有体会地说。他告诉记者,索尼等企业宣布使用“星光”系列芯片时,均表示:“我们被中国芯片的优异性能征服了。”本报北京4月13日电